磷脂重塑及衍生物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相關

能夠瞭解新冠肺炎(COVID-19)致病機制,準確預測確診患者的重症機率,並給予及時治療,對於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因此,如何能針對重症病例進行精準分類並預測病程,是目前亟需解決的核心關鍵問題。針對此項問題,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黃嘯谷特聘研究員及其團隊主導的跨國合作研究計畫,探索了新冠肺炎患者血液循環中磷脂(phospholipid)代謝物濃度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了主要的磷脂衍生物在新冠肺炎病程中潛在的免疫調節作用,期能作為新冠肺炎臨床病程的預測及防治參考。

更多內容

聽科學Podcast:晶片上的實驗室—微流體晶片科技(下)

許佳賢博士把實驗室縮小了!除了致力於開發微流體晶片技術,更持續推進研發微流體新的應用面。想知道微流體是什麼嗎?
聽科學帶您來瞭解~
來賓介紹:
許佳賢博士現任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微流體、生物微機電系統、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並長期致力於研發微流生醫晶片技術作為細胞相關之生物與醫學應用。本集許博士將與大家分享有關微流體的研究發展與應用。

更多內容

2月4日世界癌症日

呼應世界癌症日 台灣與全球癌症現況比一比
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指出,癌症為全球死因第二位,每年有一千萬人死於癌症,估計到2030年,75%的癌症過早死亡將發生於低收與中低收入國家;反觀台灣,癌症已四十年蟬聯十大死因的首位。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2021年統計,共有51,656人死於癌症,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8.2人,其中又以肺癌、肝癌、大腸癌為十大癌症死因前三位;且癌症發生率也年年上升。根據最新的癌症統計報告指出,2019年有121,254人罹患癌症,較2018年增加5,123人,癌症時鐘亦快轉11秒,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