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出版資訊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環醫所)於2015年4月成立,為任務導向之研究機構及政府智庫,目標為:1.透過實證醫學的研究,預防或減少環境物質對國人健康的危害;2.整合政府及學術單位資源,建立環境醫學研究團隊,開發創新及新穎性技術,以提升環境醫學的研究能量及國際競爭力;3.針對國內重要環境與健康議題,提供政府專業學術研究資訊、諮詢及必要協助;4.建立國際化之環毒及食安資訊平台,提升國人之認知及預防能力;5.培養環境醫學領域之專業人才。 為能有效達成目標,環醫所組織架構依功能分為「職業醫學」、「環境健康」、「食品安全」、「毒理研究」,以及於2012年5月設立之「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也仍維持運作。…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以下簡稱感疫所)於2011年5月成立,藉由整合感染症研究組與疫苗研發中心,全力配合國家整體防疫需求,感疫所進行台灣重要細菌與黴菌抗藥性、病毒之監測及流行病學研究,以提出可行防治策略,更強化感染症研究與疫苗研發上下游之連結,並對腫瘤病毒之致病機制研究尋求可能的治療標的與化學預防物質,亦研發疫苗與相關平台,扶植生技公司疫苗製造、臨床試驗及技術開發。 主要任務為: 抗藥性監測、轉譯研究、疫苗研發與政治建言; 新興再現之急性病毒監測、致病機制研究與疫苗研發; 台灣重要慢性病毒致病機制研究與治療研發; 建立生物經濟鏈結的技術平台; 維持符合我國PIC/S GMP以及國安等級之生物製劑…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
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分子基因所)於2011年5月改制,前身為1997年7月設立之「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分子基因所設定以「精準醫療」為研究目的,任務為提供臨床應用與產業發展所需之科學理論基礎及研究平台,以落實臨床應用。 分子基因所具備完整的動物模式與尖端的基因體研究平台,運用這些技術平台整合研究所研究資料庫,並透過大數據分析進而歸納出致病之因子,不僅可作為疾病的診斷及預防,更用以協助臨床診斷與藥物開發之驗證,為臨床及推動生醫產業之必要基礎與堅實的後盾。 歡迎線上瀏覽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之完整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檔案格式:PDF)。 文/圖:編輯中心;…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生技與藥物研究所
生技與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生技藥研所)於2010年8月改制,前身為1998年1月設立之「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 生技藥研所以建構及強化我國生物技術與新藥研發能力為定位,專注於本土性疾病及全球重要疾病之創新藥物的應用研究與開發,從新藥探索整合性研究,銜接至新藥臨床前與臨床試驗發展。所建置之新藥研發核心技術平台亦結合專案管理之制度化運作,以打造成為「亞洲創新藥物研發卓越中心」為目標,增進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為願景。主要任務有: 以應用開發為導向,進行整合性新藥研究,研發具專利新穎性的藥物與技術; 推動產學研合作與技術移轉,落實新藥研發成果; 建立具國際水準的新藥研究與發展的技術平台,成為我國重要的…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群健所)於2008年9月成立,主要任務為:1.確認重要群體健康問題並進行高品質研究;2.發展創新有效之研究方法並協助研擬前瞻務實之衛生政策;3.促進所內及國內外學術研究單位之整合性研究。 除所上各項研究主題外,群健所亦針對重要且迫切之議題,例如慢性腎臟病、藥物成癮、醫事人力發展推估、癌症研究、塑化劑事件、兒童健康、健康老化、原住民健康、社會福利等,組成跨領域、跨科際、跨部會之團隊,以實證研究政策轉譯方法之研發為基礎,將各項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言,提供予政府單位作為政策制定之參考,以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 歡迎線上瀏覽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之完整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
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細研所)於2008年3月成立,主要任務為研究老化相關心血管代謝疾病、神經疾病、幹細胞及再生醫學。藉由研究人員的專長與深厚的基礎研發能量,利用細胞實驗、動物模式、蛋白質體與代謝體學,結合臨床檢體與病歷數據相互驗證,研究人體器官與系統疾病的發生。 經由跨單位、跨領域有效運用研究資源,共同探討醫藥問題,以加速獲得研究成果,進而開發新的檢測方法與策略,研發預防與治療醫療製劑。細研所也建立新穎跨領域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發展周邊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之臨床應用。 歡迎線上瀏覽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之完整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檔案…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癌症研究所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電子中文版)內容介紹本院各研究單位任務、組織架構與代表成果。本院現設有8個研究所、3個研究中心以及論壇,透過各項醫藥衛生基礎與臨床的雙向轉譯研究,各研究單位之間皆能相輔相成。藉由本院電子報,將依研究單位成立時間,陸續刊登各研究單位簡介,首先介紹癌症研究所: 癌症研究所(以下簡稱癌研所)於2006年1月改制,前身為1996年1月設立之「癌症研究組」,設立的使命在配合政府醫藥衛生政策,致力於國人好發癌症之研究以研發癌症預防、早期診斷與新治療法。透過結合基礎科學及臨床研究,運用最新的生物醫學方法與尖端科技,積極探討腫瘤生物學及開發癌症新藥,並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藉由轉譯研究(tr…
兒虐議題之資訊整合與政策
長庚醫院每年平均通報疑似兒虐及兒少疏忽案件約四百例。2017年11月,「長庚兒童保護小組」發表了一份極重要的研究報告,分析從2001年至2015年經由社福單位通報的受虐兒童,其中因傷勢嚴重入住長庚兒童加護病房的「危重症病童」,有60%是遭到腦傷,並有10%不幸死亡,僥倖存活的受虐兒有26%變成重殘。兒虐事件就如同疾病一樣,無論怎麼樣都不會停止發生,但透過適當的預防措施與公共教育以及後續的醫事、檢察、警政、法政、社政聯手作戰,可以阻卻並降低發生率。兒童保護工作應效法疾病防制的「三級預防」精神,傾力於每個環節做到滴水不漏!並希望可以喚醒更多的民眾自覺,主動發現舉報,「打擊兒虐,人人有責」。 此建言…
醫療與福利服務產業化評估研究
「產業化」這個在諸多領域幾乎都視之為理所當然的概念,當它置入到醫療與福利服務領域時,卻轉變成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議題!不少社會倡議團體站在關心弱勢權益的立場,將「產業化」等同於「市場化」與「商品化」,最終將導致「階級化」的結果,不利於民眾就醫與福利權益的保障。然而,另一方面,在誘因不足與經濟規模難以擴大的情況下,亦限制了工作條件的改善與服務人力的增加,導致服務量能無法提升。本書藉由釐清「產業化」的本質,聚焦在台灣現今最迫切的長期照顧領域上,借鑑日本及香港制度,探討台灣跳脫出前述困境的可能性。 本建言書為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106年度議題,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古允文教授擔任議題召集人,邀集專家組…
醫療體系在高齡化社會的因應策略(二)落實在地老化目標
NHRI publishes Strategies for the Emerging Challenge of Health Care System in Aging Society – Towards Aging in Place
迎接高齡化社會到來,我國醫療體系面臨重大挑戰,該如何因應呢?我們準備好了嗎?高齡化社會是我國無法迴避的一大挑戰,當此現象合併少子化情形來看時,就成了嚴重的國家問題。社會運作需要足夠的勞動力參與服務,以及足夠的人員支持醫療系統,否則國家的基本運作將成為隱憂。檢視台灣現今醫療體系,面對快速高齡化人口的主要挑戰是過度的專科化與疾病導向的醫療形式,無法滿足以功能為導向的老年患者,更衍生出醫源性問題、無效醫療、急重症壅塞,甚至體系崩潰等嚴重後遺症。反觀大眾的需求,在地老化似乎是很自然且人人希冀的,符合醫療與生活照護服務輸送效率;但事實上,在家慢慢變老頤養天年這樣卑微的願望卻有著巨大的困難。台灣目前以醫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環醫所)於2015年4月成立,為任務導向之研究機構及政府智庫,目標為:1.透過實證醫學的研究,預防或減少環境物質對國人健康的危害;2.整合政府及學術單位資源,建立環境醫學研究團隊,開發創新及新穎性技術,以提升環境醫學的研究能量及國際競爭力;3.針對國內重要環境與健康議題,提供政府專業學術研究資訊、諮詢及必要協助;4.建立國際化之環毒及食安資訊平台,提升國人之認知及預防能力;5.培養環境醫學領域之專業人才。 為能有效達成目標,環醫所組織架構依功能分為「職業醫學」、「環境健康」、「食品安全」、「毒理研究」,以及於2012年5月設立之「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也仍維持運作。…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以下簡稱感疫所)於2011年5月成立,藉由整合感染症研究組與疫苗研發中心,全力配合國家整體防疫需求,感疫所進行台灣重要細菌與黴菌抗藥性、病毒之監測及流行病學研究,以提出可行防治策略,更強化感染症研究與疫苗研發上下游之連結,並對腫瘤病毒之致病機制研究尋求可能的治療標的與化學預防物質,亦研發疫苗與相關平台,扶植生技公司疫苗製造、臨床試驗及技術開發。 主要任務為: 抗藥性監測、轉譯研究、疫苗研發與政治建言; 新興再現之急性病毒監測、致病機制研究與疫苗研發; 台灣重要慢性病毒致病機制研究與治療研發; 建立生物經濟鏈結的技術平台; 維持符合我國PIC/S GMP以及國安等級之生物製劑…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

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分子基因所)於2011年5月改制,前身為1997年7月設立之「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分子基因所設定以「精準醫療」為研究目的,任務為提供臨床應用與產業發展所需之科學理論基礎及研究平台,以落實臨床應用。 分子基因所具備完整的動物模式與尖端的基因體研究平台,運用這些技術平台整合研究所研究資料庫,並透過大數據分析進而歸納出致病之因子,不僅可作為疾病的診斷及預防,更用以協助臨床診斷與藥物開發之驗證,為臨床及推動生醫產業之必要基礎與堅實的後盾。 歡迎線上瀏覽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之完整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檔案格式:PDF)。 文/圖:編輯中心;…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生技與藥物研究所

生技與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生技藥研所)於2010年8月改制,前身為1998年1月設立之「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 生技藥研所以建構及強化我國生物技術與新藥研發能力為定位,專注於本土性疾病及全球重要疾病之創新藥物的應用研究與開發,從新藥探索整合性研究,銜接至新藥臨床前與臨床試驗發展。所建置之新藥研發核心技術平台亦結合專案管理之制度化運作,以打造成為「亞洲創新藥物研發卓越中心」為目標,增進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為願景。主要任務有: 以應用開發為導向,進行整合性新藥研究,研發具專利新穎性的藥物與技術; 推動產學研合作與技術移轉,落實新藥研發成果; 建立具國際水準的新藥研究與發展的技術平台,成為我國重要的…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群健所)於2008年9月成立,主要任務為:1.確認重要群體健康問題並進行高品質研究;2.發展創新有效之研究方法並協助研擬前瞻務實之衛生政策;3.促進所內及國內外學術研究單位之整合性研究。 除所上各項研究主題外,群健所亦針對重要且迫切之議題,例如慢性腎臟病、藥物成癮、醫事人力發展推估、癌症研究、塑化劑事件、兒童健康、健康老化、原住民健康、社會福利等,組成跨領域、跨科際、跨部會之團隊,以實證研究政策轉譯方法之研發為基礎,將各項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言,提供予政府單位作為政策制定之參考,以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 歡迎線上瀏覽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之完整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

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細研所)於2008年3月成立,主要任務為研究老化相關心血管代謝疾病、神經疾病、幹細胞及再生醫學。藉由研究人員的專長與深厚的基礎研發能量,利用細胞實驗、動物模式、蛋白質體與代謝體學,結合臨床檢體與病歷數據相互驗證,研究人體器官與系統疾病的發生。 經由跨單位、跨領域有效運用研究資源,共同探討醫藥問題,以加速獲得研究成果,進而開發新的檢測方法與策略,研發預防與治療醫療製劑。細研所也建立新穎跨領域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發展周邊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之臨床應用。 歡迎線上瀏覽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之完整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檔案…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癌症研究所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介》(電子中文版)內容介紹本院各研究單位任務、組織架構與代表成果。本院現設有8個研究所、3個研究中心以及論壇,透過各項醫藥衛生基礎與臨床的雙向轉譯研究,各研究單位之間皆能相輔相成。藉由本院電子報,將依研究單位成立時間,陸續刊登各研究單位簡介,首先介紹癌症研究所: 癌症研究所(以下簡稱癌研所)於2006年1月改制,前身為1996年1月設立之「癌症研究組」,設立的使命在配合政府醫藥衛生政策,致力於國人好發癌症之研究以研發癌症預防、早期診斷與新治療法。透過結合基礎科學及臨床研究,運用最新的生物醫學方法與尖端科技,積極探討腫瘤生物學及開發癌症新藥,並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藉由轉譯研究(tr…
兒虐議題之資訊整合與政策

長庚醫院每年平均通報疑似兒虐及兒少疏忽案件約四百例。2017年11月,「長庚兒童保護小組」發表了一份極重要的研究報告,分析從2001年至2015年經由社福單位通報的受虐兒童,其中因傷勢嚴重入住長庚兒童加護病房的「危重症病童」,有60%是遭到腦傷,並有10%不幸死亡,僥倖存活的受虐兒有26%變成重殘。兒虐事件就如同疾病一樣,無論怎麼樣都不會停止發生,但透過適當的預防措施與公共教育以及後續的醫事、檢察、警政、法政、社政聯手作戰,可以阻卻並降低發生率。兒童保護工作應效法疾病防制的「三級預防」精神,傾力於每個環節做到滴水不漏!並希望可以喚醒更多的民眾自覺,主動發現舉報,「打擊兒虐,人人有責」。 此建言…
醫療與福利服務產業化評估研究

「產業化」這個在諸多領域幾乎都視之為理所當然的概念,當它置入到醫療與福利服務領域時,卻轉變成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議題!不少社會倡議團體站在關心弱勢權益的立場,將「產業化」等同於「市場化」與「商品化」,最終將導致「階級化」的結果,不利於民眾就醫與福利權益的保障。然而,另一方面,在誘因不足與經濟規模難以擴大的情況下,亦限制了工作條件的改善與服務人力的增加,導致服務量能無法提升。本書藉由釐清「產業化」的本質,聚焦在台灣現今最迫切的長期照顧領域上,借鑑日本及香港制度,探討台灣跳脫出前述困境的可能性。 本建言書為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106年度議題,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古允文教授擔任議題召集人,邀集專家組…
醫療體系在高齡化社會的因應策略(二)落實在地老化目標
NHRI publishes Strategies for the Emerging Challenge of Health Care System in Aging Society – Towards Aging in Place

迎接高齡化社會到來,我國醫療體系面臨重大挑戰,該如何因應呢?我們準備好了嗎?高齡化社會是我國無法迴避的一大挑戰,當此現象合併少子化情形來看時,就成了嚴重的國家問題。社會運作需要足夠的勞動力參與服務,以及足夠的人員支持醫療系統,否則國家的基本運作將成為隱憂。檢視台灣現今醫療體系,面對快速高齡化人口的主要挑戰是過度的專科化與疾病導向的醫療形式,無法滿足以功能為導向的老年患者,更衍生出醫源性問題、無效醫療、急重症壅塞,甚至體系崩潰等嚴重後遺症。反觀大眾的需求,在地老化似乎是很自然且人人希冀的,符合醫療與生活照護服務輸送效率;但事實上,在家慢慢變老頤養天年這樣卑微的願望卻有著巨大的困難。台灣目前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