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小心中風危機

「中風」如其名,發生時就如一陣風,說來就來;其英文為Stroke,意指如同突然被重擊一般的感覺,「中風」疾患突然的發生,且沒有事先的預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全球健康估計(Global Health Estimates, GHE)資料數據指出(2000至2019年):在2019年,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按死亡總人數排列)中,心血管疾病為第一大死亡原因,而中風則為第二大死亡原因[1]

10月29日—世界腦中風日World Stroke Day
「腦中風」不只容易導致失能的後遺症,也會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的沉重負擔,更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為了喚起民眾對「腦中風」的重視,2006年第5屆世界中風大會上,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 WSO)正式將每年的10月29日訂為「世界中風日(World Stroke Day)」,希冀引起大眾對「中風」問題的關注,進而提高中風預防與治療意識。自此之後,世界各地於當日皆一同響應,並舉辦各種與中風防治有關的活動[2]

識別「腦中風」,爭取時間是關鍵
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國人第四號殺手,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另根據「國民健康署2002–2017年研究」顯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民眾的1.72、1.43、1.36倍,顯示三高會增加腦中風發生的機率。

2022年「世界中風日」的主軸為「識別腦中風、爭取時間是關鍵」(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stroke sig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ecious time),呼籲民眾重視與預防腦中風的危險因子,牢記腦中風的相關症狀,以免因送醫延誤,造成遺憾。

掌握「腦中風八大危險因子」
腦中風的八大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肥胖、吸菸與腦中風家族史」等,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中風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若出現如心律不整、心跳忽快忽慢、心跳不規則等症狀,應盡快尋求醫師的協助進行相關的檢查,避免耽誤黃金救治期。」

「3個動作,救人救己」
為協助民眾快速辨識腦中風的徵兆,國民健康署提供腦中風徵兆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如身邊有人反應不舒服時,可請他(她)做以下動作,以識別是否為「腦中風」:

微笑:是否有嘴角歪斜臉不對稱
舉手:平舉雙臂,是否無力下垂
說你好:是否說話不清楚
如出現上述任一症狀,切勿自行開車,應即刻撥打119,並記錄發作的時間,於3小時內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3]

缺血型中風的治療
中風可以分為二種型式:一種是因腦內出血所造成的,稱為「出血型中風」;另一種則是因為腦內的血管阻塞所致,稱之為「缺血型中風」。缺血型的中風」或有人稱之為「腦梗塞」,既然是因為腦血管阻塞所致,盡速將阻塞的血管打通,似乎是一個合理的想法。而在實際的醫學臨床試驗上,「血栓溶解治療術」是迄今唯一能有效治療急性腦梗塞的一種方式。所謂「血栓溶解治療術」就是將能溶解血塊的藥物,注射入人體內,然後將阻塞在腦血管裡的血塊溶解掉,恢復腦血管的暢通[4]

出血型中風的治療
自發性腦血管破裂出血,血塊壓迫腦部組織,造成神經損傷,占腦中風比率約二成。缺血型的中風(腦梗塞)大都由神經內科進行藥物治療,如血栓溶解劑等;而出血性腦中風大都由神經外科進行治療。

腦中風的臨床症狀相當多樣化,因此診斷腦中風需要有高度警覺心及豐富臨床經驗,依「出血型」或「梗塞型」,其侵犯位置、範圍、側枝循環、血壓高低、中風時間長短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出血型」症狀較「梗塞型」嚴重,侵犯範圍愈大症狀愈明顯,侵犯位置愈重要症狀也愈厲害。患者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或出現輕微的頭痛、頸部酸痛、頭昏、暈眩、記憶力減退、感覺異常、說話結巴不清楚、無法說話、半身無力或癱瘓、半身感覺異常麻痺、視力模糊失明、噁心、嘔吐、步態不穩平、大小便失禁、腦神經麻痺(臉部麻痺歪斜、聽力喪失、耳鳴、吞嚥困難等)、意識不清或昏迷死亡。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

「出血腦中風」治療主要達到降低腦壓為目的,包括藥物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藥物控制血壓、矯正出血傾向、控制顱內壓等,一旦發生出血性腦中風,腦部組織必定受到破壞,也會造成神經功能缺損。外科手術目的主要以清除血塊、減低腦壓來減少腦部組織持續破壞及降低死亡率。

時序進入冬季,天氣漸漸變冷,日夜溫差大,為減少腦中風之發生,提醒您注意身體狀況,特別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的慢性病患者,務必小心防範、量測血壓、控制血壓、注意保暖、多喝水、少喝酒、按時服藥[5]

台灣腦中風治療及研究醫學會胡漢華理事長認為,誠如本文所述,腦中風不只容易導致失能的後遺症,也會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的沉重負擔,更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由於醫學的進步對中風已經不再是束手無策。除了加強預防中風的教育之外,即使發生了急性中風,醫生也有很多手段可以減少神經傷害,並協助恢復神經功能。除了本文所述施打血栓溶解劑之外,還有血管內血栓切除術/支架置入等急性中風的處理方法,尤其是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的時間窗已經遠遠超過三小時。換句話說「黃金3小時」已經不復存在。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腦中風緊急處理動作要快,腦細胞傷害程度隨著時間進展漸漸累積其嚴重度。一旦腦血管破裂或阻塞,每一分鐘將有190萬個腦神經細胞壞死。所以2016年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就提出口號「治療腦中風越快越好」、「搶救腦中風分秒必爭」。胡漢華理事長也重申當年提出的六大關鍵事實:1.儘早發現腦中風非常重要;2.在專門的中風治療機構接受專業醫療與護理,將可提高良好復原的機率;3.靜脈血栓溶解劑(tPA)可將良好復原的機率提高30%;4.機械取栓治療可將良好復原的機率提高超過50%;5.復健是在治療過程中的關鍵一步與6.預防再次中風。

參考文獻:
[1] (WHO)「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Retrieved November 1, 2022.
[2]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2018世界中風日─中風卡緊栓」。2018/10/28,2022/11/01。
[3] (國民健康署)「識別腦中風 爭取時間是關鍵」。2022/10/28,2022/11/01。
[4] (台大醫院)「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台大醫院神經部呂建榮醫師)」。2022/11/01。
[5] (仁愛醫院 @jahfans)「漫談出血性腦中風相關治療」(護理部何雪玲、臨床技術師、神經外科胡澤良外科部主任)。2022/11/01 。

本文轉載自:國衛院論壇科普新知

本院電子報關於預防腦中風相關之文章資訊:

  1. 腦中風 知多少?讓我們一起認識腦中風及其治療!(上)。《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第920期─聽科學〉
  2. 腦中風 知多少?讓我們一起認識腦中風及其治療!(下)。《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第922期─聽科學〉

 

文:論壇楊健良;審校:台灣腦中風治療及研究醫學會胡漢華理事長/圖:123RF圖庫

Comments are closed.